决策参考

决策参考 2019年第3期

2022-3-9 9:11:58 最后更新
阅读

决策参考

2019年第3期(精准扶贫专辑)

 

 

本期导读

【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

山东滨州:富口袋先富脑袋

河南邓州:“志智双扶”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兖矿集团扶贫工作队:产业富口袋 文化富头脑

【精准扶贫——创意农业】

四川眉山等:创意农业典型案例

日本“一村一品”经验借鉴

 

 

 

 

 

                                                     

扶贫先扶智

山东滨州:富口袋先富脑袋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坚持“扶贫先要扶志,富口袋先要富脑袋”,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走出一条文化惠民扶志、文产融合发展的文化扶贫特色之路。
  文化惠民扶志
   “造血功能自己练,发家致富不偷懒。优势资源身边看,黄金处处埋身边……”在山东省定贫困村利国乡裴家村新建的文化广场,沾化渔鼓戏剧团演出的快板书《精准扶贫显真情》,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也让在场的贫困户心里产生了共鸣。演出刚结束,贫困户刘大爷就跑到后台握着剧团团长王春贞的手叮嘱:“这样好的节目,以后还要经常送到俺们家门口来。”
   近年来,沾化区大力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精心订制文化大餐进社区、进村居,优先安排到各级贫困村,全区103个省定贫困村每年文艺演出不少于1场,现已累计演出800余场次。沾化区注重精神引领,文化部门组织文?工作者编排渔鼓戏新剧目《村里有个烂筐子》《老邪上任》《喜上喜》等一批反映农村新风尚新气象的精品力作,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同时,沾化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健身器材、送演出设备、送报刊图书等活动,全面提升贫困村的文化设施标准和服务功能。目前,全区438个村全部建设健身广场,103个省定贫困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为80%。81个省定贫困村统一配发灯光、音响、锣鼓等设备,满足基层群众求知、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过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山东省定贫困村泊头镇姜家窑村的真实写照,缺场所、少设备,群众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如何让群众文化生活“乐”起来,是姜家窑村扶贫干部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滨州市旅游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借助扶贫资金,泊头镇姜家窑村建起了“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新建了群众文化长廊,配齐了拉杆音箱、灯光、锣鼓等文化活动设备。姜家窑村民自发成立了广场舞队和锣鼓队,先后举办了村级“春晚”和元宵晚会,成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文艺新村。
   “自打村里有了文体活动,大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邻里之间矛盾纠纷少了,群众思想更加活跃了。”泊头镇姜家窑村党支部书记姜竹青说,“村里正集思广益发展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了休闲采摘、观赏垂钓等15处旅游点。村里农家乐、玫瑰苗大棚已建成投用,下一步还要把遗失的制窑文化搞起来,修建一个古窑陶艺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亲身体验陶艺制作,打造全区‘古窑陶艺文化旅游村’。”
   “文化扶贫工作最难的不是资金、技术,而是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把思想转变过来,扶贫先扶志,鼓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干劲,才是真正抓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丁卫卫说。
  “文产”融合发展
   实现脱贫的关键是要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沾化区推动文化产业与扶贫、生态旅游、互联网等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端上新“饭碗”。
   山东省定贫困村泊头镇徐万粮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穷则思变,村党支部书记李克增说:“村里啥都缺,就是不缺文化底蕴。”泊头镇深入挖掘整理“徐万粮战斗”革命故事,在开发红色旅游文化上做文章,建成徐万粮战斗纪念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增加村集体收入,打造出徐万粮村脱贫攻坚的新引擎。靠着日益增加的名气、人气,村里成立了笨鸡养殖合作社、莲藕种植合作社,把贫困户都纳入进来,绑到产业链上,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全村无劳动能力的63人中,45人都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径。
   泊头镇的沾化2号冬枣采摘园直通村庄,村庄内绿树成荫,主街道两边的墙体画栩栩如生,置身其中,如在画中。“俺村地理位置好,冬枣好吃,来的人多,俺家的冬枣从来不愁卖,今年这片枣园预计能收入几十万元!”泊头镇冬枣大户隆新华对自己的冬枣园信心满满。今年,隆新华把靠近河岸的30亩冬枣园全部进行疏密间伐,改造成大棚冬枣,进行封闭式管理,限定产量、提升品质,以图卖个好价钱。
   “俺老两口只种了一亩沾化2号冬枣,去年都不用自己动手,全被游客摘走了,一共卖了2万多元呢。”枣农隆方生告诉笔者。
   如今,沾化冬枣不仅是一项致富产业,而且已经发展成泊头镇的一种乡土文化。在这里可以欣赏河岸边的水车,可以到别致的栈桥连廊漫步,可以静坐河边垂钓。饿了可以到岸边的农家乐喝茶、吃地道的农家菜。每到秋季,很多游客扶老携幼到冬枣园采摘,享受收获的乐趣。
   下河乡镇村干部与贫困户结成网店小组,为小组内贫困户生产的大棚冬枣、蒲公英绿茶等农产品打出文化牌,并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让电商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邓州市:“志智双扶”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2018年6月以来,河南省邓州市结合实际,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探索开展“抓四讲两提,促志智双扶”活动,通过讲、学、评、促结合,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收到志智双扶、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的良好效果。目前,邓州市脱贫攻坚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局面,2018年计划完成16个贫困村退出、9800个贫困人口脱贫,最终核定17个村、10733人符合脱贫退出条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抓“四讲”促“两提”,激内生动力
  邓州市把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广泛开展“四讲两提”活动,通过党员干部讲政策、科技专家讲技能、五老乡贤讲道德、脱贫典型讲脱贫,提升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围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政策、脱贫技能,争当卫生之星、脱贫之星、文明之星”核心内容,邓州市大力弘扬独具特色的忧乐精神、渠首精神、雷锋精神,倡导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导向。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层活动,扎实推进好媳妇评选、争创雷锋标兵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脱贫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等,邓州市动员各乡镇(街区)、市直各单位以及市属各媒体,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收集“志智双扶”工作成功案例、典型做法、脱贫典型160多个,较好地促进了思想转变、工作转变、作风转变。
  抓“三学”转观念,增脱贫信心
  邓州市把“三学”(即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政策、脱贫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编制印发《脱贫攻坚政策问答》《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册》等,每周确定学习日,帮扶责任人帮带贫困户学习。对于致富技能的学习,根据贫困户意愿,邓州市定期举办“雨露计划”技术培训,开展农业种植、家禽养殖、电工焊工等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三学”帮贫困户知荣辱、明政策、长技能,转变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贫困户庞国新患有肾结石,手术后不能干重活,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她在闲暇时间学习织鞋技术,学会了上百个棉鞋花型,除了送给亲戚邻居一些,还卖了2000多元。
  抓“三争”促行动,倡文明新风
  以“三争”(即争当卫生之星、脱贫之星、文明之星)引导贫困户从身边小事做起,点滴转变,养成文明健康日常行为习惯。
  明确争创标准。“卫生之星”争创,主要看家庭环境和个人卫生情况。即看家门口是否干净、看院内是否干净、看屋内是否杂物乱堆、看锅碗瓢盆是否洗刷、看家人衣着是否干净、看脸盆毛巾是否干净。“文明之星”争创,主要看贫困户道德行为自律情况。即看该户近期是否好吃懒做、是否孝善敬老、是否和睦乡邻,是否有赌博、酗酒、封建迷信的恶习,是否有非访等违规行为。“脱贫之星”争创,主要看该户发展脱贫和自力更生的意愿是否强烈,即看务工贫困户的工作态度、发展产业贫困户的致富技能与以往相比是否有提升,自主创业就业收入与以往相比是否有提升,与同村贫困户相比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否更强。
  扎实开展评创。“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和“脱贫之星”定期评创,由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党员、五老乡贤、帮扶责任人等集中入户打分评定。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并对获评星级的人和户予以表彰,让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脸红出汗,促使其自立自强,谋出路、早脱贫。
  抓落实强保障,扩带动效应
  厘清责任。乡镇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推动,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副职领导主抓,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村支部书记等为主要成员,按工作责任体系要求抓好落实,分头推进。
  实施奖惩。“卫生之星”“文明之星”“脱贫之星”的评选名单,由各村脱贫责任组组长签字后报乡扶贫办,对月度之星和年度之星贫困户再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获奖的群众可根据积分情况到乡、村“爱心超市”兑换一定价值的商品。同时,对不思进取、卫生较差的户及帮带不力的帮扶责任人,分别采取“挂三色旗”等相应措施督促整改,促进比学赶超。
  典型带动。将成效突出的星级贫困户及其帮扶责任人,树立为市、乡、村学习标兵,在市级各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典型带动效应,扩大教育引导效果。同时,通过设立先进典型宣传栏、评创之星公示栏等,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扩大典型带动效应。目前,邓州市小杨营乡已评选“卫生之星”168户、“孝善之星”115人,“致富之星”67户,有23户76人受到评创活动影响主动要求脱贫。穰东镇、陶营镇结合实际,在评创活动中把“三星”拓展为“五星”“六星”增强了评创针对性,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四讲两提”“三学三争”活动的开展,让帮扶责任人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想办法,增强了贫困群众学习致富技能、扶贫政策和改变生活状态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村风民风,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以前村里一些游手好闲、喜欢喝酒打牌的贫困群众,开始主动作为,或着手改善居住环境,或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或四处务工挣钱。

 

兖矿集团扶贫工作队:产业富口袋 文化富头脑

  近年来,兖矿集团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负责帮扶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3个贫困村脱贫致富。他们因村施策、因人施策,以产业“富口袋”,让文化“富头脑”,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
  “感谢第一书记,没有你们的帮助,我这个家早垮了……”今年1月9日,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贫困户李中兰紧紧握住前来走访的兖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的手,一遍遍感谢着。李中兰先后遭遇丧夫、丧子、儿媳改嫁的家庭变故,个人也长年患病,独自带着孙子、孙女生活,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
  2017年2月,兖矿集团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第三轮山东省派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负责帮包贫困人口超过9000人的定陶区黄店镇西台集、陈楼、邵集3个村。
  抓党建促脱贫
  驻村近两年,这些第一书记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强党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大抓手。
  马洪利刚到挂职的邵集村时就发现,村里党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村支书双腿截肢、行动不便,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有的种大棚、有的开饭店……村支部建设十分薄弱,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
  为此,兖矿集团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对策: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重新焕发基层组织活力,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飘扬。他们指导第一书记从建章立制入手,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捐赠电脑、投影仪、电视等党建电教设备,运用“灯塔在线”“为村”等网络平台帮助支部提高政治理论教育水平;指导建设村党建活动阵地12处,发动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同时,推动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凝聚起党心民心。
  如今,来自兖矿集团的第一书记帮包村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属地党委党建示范点。西台集村“五型党支部”、陈楼村“九宫格”、邵集村“双培养”等党建工作品牌成效突出。他们创建的“户脱贫、村增收、镇发展、区振兴”国有企业“党建+四度四阶”帮扶模式也初见实效。
  强产业促增收
  陈楼村村民陈洪亮的葡萄成为“网红”。借助“新新兖矿”网络平台现场直播,去年,他的葡萄园除了一天创出销售1万多斤的纪录外,5家采购商当天还与他达成了8万斤的购货意向。“多亏兖矿第一书记王占栋让俺搭上了网络快车!”陈洪亮说。
  2014年,陈洪亮回乡创业,种了100亩优质、无公害葡萄,可销路始终打不开,不少葡萄烂在地里。2017年,王占栋到陈楼村挂职,他认为,要让葡萄不愁卖,还得借助互联网。王占栋的想法得到兖矿集团新闻中心主任张伟的支持,并特地为他们策划了兖矿“‘第一书记’喊你来吃葡萄”的线上线下活动,葡萄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眼下,陈洪亮又牵头成立了绿鲁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效果开始显现,50多名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让他们的小日子好过了很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年时间,兖矿集团帮包的3个村培养了30名致富带头人,组建西红柿、葡萄、蟠桃3个村级合作社,兴办针织项目、服装加工、水泥预制件3个扶贫车间,种植经济果林460亩,以“农产品+互联网”实现增收创效。西台集村引入20兆瓦光伏大棚项目,年均发电量3807万千瓦时。村民除每亩获得土地租金1200元外,还可以以300元每亩的价格返租棚下土地,套种白菊花等中草药。第一书记们还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集中省专项扶贫项目资金320万元,投资玫瑰种植、蔬菜育苗和文旅项目,助推形成了“一红一绿”两大产业。现在,每个村集体收入都达10万元以上,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送文化增动力
  西台集村第一书记王庆波曾感慨这里的文化生活单调: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基于此,兖矿集团给第一书记定下一项重要任务:补齐文化阵地场所短板,巧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穷根”,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2018年6月13日,一辆满载书籍的货车将饱含兖矿集团职工爱心的“精神食粮”送达陈楼村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成的阅览室。村民和孩子们看到这么多图书送来,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当月28日晚,西台集村委大院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优良家风代代传”的文艺晚会上演,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文化的力量并不足以立竿见影,但文化可以让群众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兖矿集团党委副书记岳宝德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按照“文化+旅游+扶贫”的思路,积极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之路。

 

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叩开致富门

当创意邂逅农业,原本超乎实际的想象不但可以变成现实,还能够带来可观的回报。

人无我有 产品抢手
  四川眉山天地农场业主李洪刚,养殖了1.5万只葛根鸡,全部敞放,不喂饲料,只让鸡啄食葛根藤叶和下脚料,半年以后出栏,每只鸡细嫩鲜美、野香浓郁,大受成都、眉山等地消费者欢迎,每只售价都在一二百元,仅两三个月就全部售罄。
  在此基础上,李洪刚又成功饲养了20多头葛根猪,每头葛根猪的价格高达8000元,除去成本,1头猪纯赚2000元。

南瓜餐具 巧玩创意
  山东寿光的姜丽娟四年前开始种植南瓜,由于她身处郊区,又没有什么知名度,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寥寥无几。碰巧的是,庄园餐馆里有位厨师对菜品雕刻很在行,于是姜丽娟尝试着做南瓜餐具。像红皮吊瓜、绿色长南瓜等食用南瓜做成了汤碗、盘子、茶壶;而像飞碟、地雷等观赏南瓜做成了酒杯、茶杯、口碟、勺子等。不同的南瓜餐具造型配上不同形状的菜品,搭配出美感又美味的菜肴,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做成餐具的南瓜比单纯出售南瓜效益至少提升了20%,加上农家乐的收入,姜丽娟的经济收入比以往提高了10倍。

点粪成金 一举多得
  臭名远扬的鸡粪也可以赚大钱。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下陈街道凤仔养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宝富就把鸡粪变成了宝贝,一年卖鸡粪竟赚一二十万元,创造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话”。
  老林说,他所在的合作社年养鸡规模在四五万只,刚开始养鸡时,臭气熏天的鸡粪不仅堆积如山,占地方,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搞得他们非常头痛。通过多次摸索试验,老林终于找到辅助发酵的法子,将湿鸡粪与米糠等拌在一起,堆成长方形物料堆,并在堆顶打孔通气,然后盖上塑料布。这样的发酵方法可将鸡粪完全腐熟,变成无臭、无味、无害、黄褐色的有机肥料。据老林透露,腐熟鸡粪主要供应给当地蔬菜种植大户和葡萄种植大户,目前每月能产30至40吨,每吨卖到500元,一个月光鸡粪就给他们带来一二万元的收入。

可见,农民朋友在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动脑筋、找创意,因为一个小小的创意就会给你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编后语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玩出的“花样”越来越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等各种“名堂”的出现,给农民都带来一定增收。近两年创意农业又“风生水起”,有人比喻“它能使1只鸡卖出1头猪的价格”。这个比喻让人咋舌,但创意农业这种颠覆想象的魔力,无疑给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注入了“兴奋剂”。
  众所周知,宁夏的枸杞最佳、大兴安岭的蓝莓最好、云南的花卉最美,可是其他地方呢?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有1.9万多个镇和3万多个乡,60多万个行政村,将创意和农业相结合,挖掘这些地区特色,用创意的方法提高它们的附加值,把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创意农业的未来会是一个多大的惊叹号?

 

几个赚钱的农业新模式

  一、“苗木+休闲娱乐”模式
  苗木产业由于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好,在当下的广大乡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升级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就具备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针对苗木产业,推出情景苗圃基地,名称极为新颖,即通过绿化样板间的形态展示苗木搭配的效果,将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整合为一体。
  产业依托:苗木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5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主要赢利点:苗木种植、销售;游乐、亲子活动等。
  二、花卉+婚庆产业
  花卉产业在旅游开发上,可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区,以各种芳香、观赏和经济花卉种植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话花海,种植本身可以形成大地景观,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产业依托:花卉种植和桑葚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1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主要赢利点: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花卉深加工、延伸品、婚礼服务;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
  三、“林业+游乐项目”模式
  针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创建“树顶木屋、树中穿越、林下游憩”的三维空间开发理念,即依托树冠可以开发树顶温泉SPA、树顶度假木屋、树顶休闲书吧、树顶瑜伽健身台、树顶观光餐厅等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项目进行整合发展;树中依托树干通过空中吊桥、藤索、栈道与各种拓展运动结合,打造适合儿童、团队的拓展训练项目;树下利用陆地空间打造度假式营地、森林氧吧、塑料瓶建设的房屋、林下采摘项目等。
  产业依托:林业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2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本项目主要是针对经济林业资源进行开发。
  主要赢利点:游乐运动、度假、养生、林下经济等。
  四、“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
  瓜果是目前乡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不同地域都拥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瓜果品种。一方面设计好瓜果采摘观光等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瓜果种植品种,提升瓜果种植技术,引入现代科技大棚,实现一年四季都可采摘,不同地带的瓜果都有种植;另一方面将瓜果进行创意化设计,形成以瓜果、花朵及其以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所谓创意瓜果王国,其实就是将一个地方最突出的瓜果进行极致化的创意、打造,让游客实现全感官的游憩体验,进而成为地方特色瓜果的展示窗口,推动瓜果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
  产业依托:水果种植产业。
  地域要求:在知名的水果产地或者水果采摘、农业旅游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地方。
  主要赢利点:瓜果种植、休闲采摘、创意、游乐、特色、度假等。
  五、“大田+创意景观种植”模式
  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针对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行展示,建设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
  产业依托:大田种植。
  规模要求: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
  主要赢利点:观景、度假等。
  六、“田园养生+度假”模式
  依托各种特色化农业,如葡萄、中草药、蓝莓等具备养生价值的农业资源,挖掘其养生保健疗养作用,挖掘地域内的美食、文化、特色运动、娱乐等,打造以特色度假生活为主的综合体项目。
  产业依托:田园风光秀美和具有疗养保健价值的农业发展区域。
  规模要求:根据规模大小进行相应的特色设计,既可以打造精品度假庄园,也可以打造田园疗养度假小镇,还可以打造田园养生城。
  主要赢利点:养老养生、民俗体验、度假。
  七、“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模式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利用玉米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
  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
  主要赢利点: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等。

 

日本“一村一品”经验借鉴

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的。当时,日本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速,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为扭转大分县农村人才短缺、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局面,提高农村地区活力、振兴地域经济,才发起了这一运动。
  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分县已培育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300多种,总产值达到10亿美元,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第一位,居全国前列。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和接受。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一村一品”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


  案例1:大分县“丰后牛”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和牛”品种之一,肉质细腻多汁,脂肪均匀分布在瘦肉间,看上去如同冬天降下的美丽霜雪,故称之为“霜降牛肉”,被推崇为日本国宝级的食材,价格昂贵,数量很少。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当地耕牛越来越少。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针对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并用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主人。后来,这种活动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每到秋天,农家邀请肉牛主人到牧场来,酒足饭饱之后,选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测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据噪音大小评选优胜者。不仅如此,凡聚会参与者,皆可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大都是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等本地特产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活动持续一周左右。
  推广“大喊大叫”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农民持续增收。如今,大分县的香菇和麦烧酒连续多年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


  案例2:马路村柚子
  马路村四面高山环绕,村域面积的96%为山林,人口不足10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偏僻小村通过发展村里唯一的特产——柚子,成了日本鼎鼎有名的富裕村,创造出一年2亿多人民币的业绩。
  由于马路村山林茂密,水源无污染,所产柚子的营养成分要比市场上其他柚子高很多,但由于形状不好,一直无法作为水果投放市场。从1975年开始,马路村通过加工柚子果汁、果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为不断提高柚子产业的附加值,其加工产品种类仍在拓展。除食品外,马路村建立了一座完全依赖柚子加工废弃物为原料的化妆品工厂,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已开发出柚子香皂、化妆水等系列产品。
  马路村的成功与其独到的品牌营销策略密切相关。
  明确的品牌意识:广告、照片、海报,甚至销售用的小册子,都有统一的文体和宣传口号。
  增强品牌忠诚度:面向全球推出“特别村民制度”,通过持续的互动让参与申请的消费者们感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马路村的一员,从而催化马路村的故乡情结。
  正是这些举措有效强化了马路村的品牌,马路村每年接待观光游客人数5.5万左右,但是常年购买马路村产品的“铁杆粉丝”有6.1万人。
  除此之外,马路村还参加“日本最美乡村”评选,大力宣传乐享自然的山村生活模式,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前来体验生活,参与山村振兴活动。如今,有许多来自城市的年轻人来到马路村的村办企业就职,给小山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