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决策参考 2019年第4期

2022-3-9 9:12:34 最后更新
阅读

决策参考

2019年第4期(精准扶贫专辑)

 

 

本期导读

 

[精准扶贫——问题与思考]

农民返乡谋发展将面临什么

[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贵阳:“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

安徽怀远等:“互联网+特色农业”扶贫模式

陕西平利:“经营主体+贫困户+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模式

[精准扶贫——传统农业致富案例]

宁夏固原:“土专家”养牛带富一方人

四川泸州:养羊致富有诀窍

河北临城:秸秆富裕了农民生活

 

 

 

 

 

 

 

 

 

 

 

 

问题与思考

农民返乡谋发展将面临什么

农民工返乡创业被置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予以考量,对于农民工这样一个资金少、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技能不高的特殊群体来说,创业的困难很大,那么在大环境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底会面临哪些难题呢?


  创业资金问题
  个人收入不足。农民工返乡时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数目而言,这点积蓄还是不足以支付创业所需费用的。
  流动资金不足。农民工企业办起来了,却时常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可能性极小,由此会痛失不少商机,此外还要承担资金链不稳定的风险。


  项目选择问题
  技术水平低。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选项目大都和田间地头有关,对他们而言,最稳妥的创业也许就是从最熟悉的开始,但这些项目多属微利项目,规模不大、产品单一、周期长、见效慢、受市场影响大,不利于农民工尽快致富增收。此外,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也较难享受国家政策扶持。

 盲目投资。根据市场调查,农民工返乡创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办企业现象,受自身知识和管理经验等因素制约,对市场信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缺乏来自政府积极有效的产业引导、项目指导,他们常做出不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决策与判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

 照搬、照抄他人模式。农民工返乡创业常常照搬别人的模式创业,看到别人在某方面创业赚钱后,在求富欲望的驱使下自己也盲目跟进,企业规模小、水平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旦当地市场饱和,销路就会出现困难,发展资金再难以解决,最后只能破产。


  创业能力问题
  创业经验不足。农民工在外打工,从事低端产业者居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积累相对不足。农民工在外也很少有创业实践活动,更无创业知识和创业理论的储备,创业经验欠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缺乏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部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掌握单一技能,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业经不起考验。
  缺乏技术人才。大多数企业用工的主要来源是返乡农民工和当地农民,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仍倾向发达地区。
  专业技能培训少。现在返乡创业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农民工由于求富心切、创业迫切,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培训,也不愿“浪费”时间去培训,这样的后果是返乡创业选择项目时,或好高骛远,或小打小闹,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政策支持问题
  虽然国家层面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更有针对性。
  创业企业从开户申请到正式投产运转,前置性审批环节多、不规范收费多、收费不透明、不公开,返乡创业初期成本过高。特别是在企业注册、土地使用、工商税务、贷款贴息、消防安全许可等环节,缺少政策优惠,或者扶持力度不够。有的地方还存在“服务时没人管、收费时争着来”的现象。
  大部分返乡人员资金有限,在企业投产后,个人积蓄已基本用完。民间融资面窄、量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扩大再生产资金难以解决。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贷款,又由于创业的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缺少资质信用担保,得到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
  为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为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氛围,解决创业难问题。
  创业有风险,农民朋友们在决定返乡创业后,一定要了解当地市场行情,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

 

 

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

——“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供销社股金合作社是花溪区供销联社打造“三位一体”综合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以来,花溪区供销联社与贵阳广播电视台、贵州亿盛投农业投资公司联手成立贵州供销信供产农业公司(以下简称“信供产公司”)。通过搭建信用、供销、生产“三位一体”综合产业体系平台,采用社企融合模式,建立与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供销社事业发展,为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信供产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组建了以花溪供销股金合作社为代表的信用合作体系、以友黔花为核心品牌的供销合作体系、以贵苗夫现代田园为主体的生产合作体系。如今,三大合作体系稳健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为农服务的路子。
  信用合作辟新路
  自2016年以来,信供产公司在花溪城区和重点乡镇开设6家股金合作社,现有社员4000多人,股金总额超过2亿元,已带领3000余户农户创收,分红3000余万元。花溪供销社股金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通过社员调剂入股等方式,同步开展各类活动,为社员拓展融资渠道和创利提供了广阔平台。
  股金合作社社员曹国建从外地回乡创业时,主要从事牛奶草莓种植。在基地扩建和设施配套时,由于预算不足,资金周转遇到困难。他听说股金合作社开放了社员股金调剂业务,于是便向股金合作社申请资金调剂30万元,资金到位后立马投入到项目中。现在曹国建的草莓基地规模已由原来的7.5亩增加到20多亩,年收益超过30万元。
  截至目前,股金合作社已调剂帮扶社员280户,有效解决了种植、养殖大户和社员生产经营中短、急、频的融资困难和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基层供销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带动力。
  供销合作开新局
  为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商贸方面的优势,信供产公司在贵阳市共建设了8家惠民生鲜超市。同时,还打造友黔花电商平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另外,信供产公司还与国内外相关公司和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整合优势资源,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到学校、企业、机关和新零售终端,实现真正的供销畅通,确保扶贫基地农产品得到精准销售。
  为了实现小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花溪区发挥供销社的组织优势,联合贵阳市150家惠民生鲜超市,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签订采购协议,进行基地联采,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还为农户减免了产品运输费用和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耗;同时,公司还运用自己的电商平台,对产品的销售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保障农户最佳的销售利润,帮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优质优价。
  供销社通过线上订单和线下体验,以“互联网+实体超市”的模式,形成产业融合,直采直供,实现一体化服务,让黔货出山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三位一体”供销合作平台已为广大农户和社员创收1000多万元,带动693户贫困户2000多人实现精准脱贫。
  生产合作绽新颜
  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位于贵阳市西北部,是贵州省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扶持乡。该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地势高低不平,石山多,坡耕地面积占60%以上。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玉米、酥李和油菜,村民日子过得很紧巴。
  转机发生在2016年11月,信供产公司旗下贵苗夫农旅发展公司与该乡小坡村、打磨冲、簸涌村等村级单位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贵苗夫现代田园桃产业基地。该基地规划用地5000亩,已投产面积3084亩,其中有机农业种养区为2600多亩。同时,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信供产公司还建设了生猪养殖基地。
  信供产公司规划投资9000万元,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一个集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种植,生态香猪养殖,百花百果观光体验及红色文化旅游为一体,以有机循环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小坡村通过“三变”改革,已经有463户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取得股权证,两年来土地入股分红467万元,当地劳务用工达到1.3万人次,劳务收入高达120万元,其中村集体、合作社、入股农民和低收入困难户还享受到贵苗夫现代田园桃产业基地公司年净利润10%的分红。
  近年来,花溪区供销联社始终坚持把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放在首位,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搭建起了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不仅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而且还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信供产公司“三位一体”合作产业体系已初见成效,今后将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供销社回归合作经济本源、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样的变革,不但实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供销社自身也享有股份收益和服务收益,与农民真正结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特色农业”扶贫模式

 

安徽怀远石榴逆袭的做法
  安徽省怀远县是天然适宜石榴生长的地区,有2000年的石榴栽培历史。到了清代,怀远石榴曾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从2014年开始,怀远县从品种改良入手,培育出了新品种“白花玉石籽”。与普通品种相比,“白花玉石籽”不仅单果重量重了一倍,而且味道更甜,市场反映更好。
  近几年, “白花玉石籽”的售价都稳定在30元/千克左右,远远高于普通品种10至15元/千克的售价。不过“白花玉石籽”也有不足——皮太脆,不耐储存,因此不能盲目大量种植。当地在品种的配比上做足了功夫,形成了早中晚熟搭配、鲜食与加工分类的品种配比。
  有了好品种,当地还在标准化种植上做文章,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也都有严格的控制。同时,还按照多元开发的思路,在深加工、观光、休闲等方面挖掘出新的潜力和价值。
  当然,停留在单一的石榴观光上也不行。石榴林下套种观赏牡丹,还可以放养肉鹅……这样,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能实现种植园的生态循环。
  就这样, “没落贡品”——怀远石榴,发力实现了逆袭。


  甘肃兰州“玫瑰鸡”走红的秘密
  甘肃兰州新区赖家坡村的农民郎伟斌在自家园子里养殖的土鸡靠食用玫瑰花叶子、花瓣“意外走红”,“玫瑰鸡”也成为了当地农家乐的招牌菜。
  常规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被看好,想在激烈的养殖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就必须另辟蹊径。很多人会选择搞土鸡散养,但养土鸡和种植低矮的玫瑰花怎么都扯不到一块儿,这样做听起来风险很大。
  这就需要掌握玫瑰花和土鸡的“搭配规律”。一般3至8月份是玫瑰花的生长期,这时候可以把土鸡放养到周边茂密的树林里,树林为养殖提供了天然的棚舍,也增加了土鸡的活动空间。
  到9月,玫瑰进入休眠期后,土鸡就能迁徙回玫瑰基地,而林下凋落的花朵还为土鸡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同时,产生的鸡粪就成了滋养玫瑰的上好肥料。
  这样的林下养殖,既可降低养鸡成本,又能促进花苗的生长,一举两得,实现效益最大化。原本不沾边的两笔生意,就可以被我们结合到一起,带来更客观的效益。


  辽宁东港草莓做强的“套路”
  20世纪90年代,辽宁东港市草莓栽培面积只有2万多亩,总产值3亿元左右;而到去年,东港草莓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9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牢牢坐稳“中国草莓第一县城”的地位。
  东港阳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剧烈,不仅为有益菌群、微生物群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还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产生和植物有机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为草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然而,要想做大草莓产业,光靠良好的自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东港市引导种植大户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提高规模化水平;为农民提供全覆盖的科技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实现产业化发展。
  为壮大产业,东港还努力推动草莓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2018年,东港加强与电商巨头的合作,加大电商营销力度,通过各种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拿来”国外技术到引领世界草莓技术,从成立全国首个草莓科技研究院到加快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乡镇科技培训全覆盖,东港草莓产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如今,东港市的草莓种植户几乎个个都是技术员。
  另外,通过电商特色营销渠道,草莓的利润空间较传统模式高出50%以上。如今,东港草莓电商销量占总销量的80%。虽然东港2018年草莓亩产有所下降,但产值却明显增加。


  “互联网+特色农业”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依靠科技,用好互联网,满足这两条你也能做到位,把家乡的特色小产业也做大做强。

 

 

经营主体+贫困户+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模式

 

   对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来说,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产品缺乏渠道和销路,难以稳定脱贫。
   “去年,俺在地里种了天星米、苦荞,足不出村就卖了4000余元。”陕西省平利县八仙镇韩河村58岁的村民李寿珍对笔者说。
   李寿珍所在的村是平利县的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以往交通不便,家中所种天星米、苦荞没有销路,除了自家吃,就是“放糟蹋”。去年,平利县探索“经营主体+贫困户+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模式,依托平利县八仙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以市场价格回收李寿珍家的天星米、苦荞,随后集中运到位于西安的“平利县第一书记扶贫超市”进行集中销售,打通了贫困户产品的销路,实现增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平利县创新社会扶贫方式,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群众产品和服务,构建“产销精准对接、农企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格局,让贫困群众和帮扶方精准对接,实现爱心资源配置和社会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合力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城里有家扶贫超市,专卖山里的土特产
   货柜上整齐摆着原生态的香菇、绿茶、绞股蓝、土蜂蜜等特产,旁边的灯箱里是原产地的图文介绍和专业机构的检验报告。在西安繁华的小寨商圈,去年12月20日,一个以“平利县第一书记扶贫超市”命名的店在小寨西路正式亮相,很快引起了市民的关注。“除了每天的零售,还经常有人订购,开业3个月销售额就有60余万元。”超市负责人卢从琴告诉笔者。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属秦巴连片特困区,县内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巴山药乡”和“生物基因库”,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国绞股蓝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有“绞股蓝故乡”之称。尽管如此,“十二五”末,全县依然有贫困村79个,贫困发生率22.4%。
   一边是丰富的资源,一边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突破点?平利县与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新的扶贫方式,在产业、技术帮扶的同时,联合西安交大一附院建立“第一书记扶贫超市”,即将合作社和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集中收购进超市,再通过超市渠道将其销售至域外市场。帮助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促进贫困群众农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平利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打通了贫困村农产品进城销售的绿色通道,对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为贫困村发展扶贫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为做好消费扶贫提供了新路径、新办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说。
  协作平台搭起,陕西土豆卖到江苏去
   去年,平利县正阳镇龙洞河村4组的宁约生家土豆又“富余”了。“9月18日那天,我们上门收购了他家的土豆,加工成土豆干后,通过苏陕协作扶贫物流专列运往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还成了‘紧俏货’。”平利盛丰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胜春说。
   平利县将“O2O电子商务”模式引入苏陕协作工作实践,与常州市武进区共同建立苏陕协作“扶贫超市O2O”数据平台,按农产品销售、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生活物品、其他等九大类进行分类、细化,摆到互联网上的“超市”货架进行信息推广。
   平利县在该县新正街组建了“苏陕协作扶贫超市O2O实体厅”,实时展示对接成功的项目,采取“实体店+合作社(企业)+电商”的运营模式,动员县内企业通过收购、加工、代销的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平利武进两地共同组建了“党建联盟”,动员武进区社会力量根据平利县扶贫需求实施精准帮扶,实现短期帮扶变长期帮扶,单向帮扶变双向互动。
   “线下实体展示厅,线上数据平台,再加上‘党建联盟’,这种‘一厅、一平台、一组织’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拓展了帮扶内容,扩大了帮扶效应。”安康市脱贫办副主任杨首艳说。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户抱团发展
   平利县广佛镇东山寨村一组村民黄开菊家因学致贫。针对她家的情况,平利县确定由本土企业平利县沃源美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结对帮扶。该公司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对他们采集的野菜,公司进行回收。自帮扶以来,黄开菊家每年光通过卖山野菜就增收3000余元,2017年还被评为“脱贫标兵”。
   在平利县,像沃源美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这样的市场经营主体,有215家之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平利县从贫困群众的致贫根源入手,谋划了一批长远扶贫项目,作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扶贫的载体,引导其各展所长,提升扶贫效果。围绕主导产业,积极组建茶叶协会、绞股蓝协会、女子创业协会、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协会组织投身扶贫,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入股分红、劳务用工、订单回购、以购代捐等形式,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中,与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在此基础上,解决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引导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利用其在外积累的行业技术、管理经验、人脉资源和销售渠道,回乡创办新社区工厂。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在村庄”的模式,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产业集群,让易地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新生活,有效解决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问题。
   “有了这些资料书,我就有信心把咱茶园耕耘好、管护好。”收到茶叶技术书籍,贫困户王立志说。
   近年来,平利县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社会扶贫项目需求库,将中国社会扶贫网与本地脱贫攻坚微信群有机结合,以镇和村为单位建立“爱心扶贫微信群”,将贫困户、帮扶干部、社会组织拉入微信群,贫困户有困难需求由帮扶干部及时上传到微信群和社会扶贫网APP,建立起一张立体互动帮扶网络平台。
   经过近3年的脱贫攻坚,目前该县累计完成减贫2.5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9.8%。
   “我们将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推动扶贫帮扶从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从单向受益扶贫转为双向受益扶贫、可持续扶贫,让优质富硒农产品走出大山,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

 

传统农业致富典型案例

宁夏固原:土专家”养牛带富一方人

48岁的马万武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是远近闻名的养牛达人,他组织成立的原州区第一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买牛卖牛、传授饲养技术、提供无偿服务,带领村民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产业路。 2007年,马万武带头联合5户人家在头营镇石羊村成立了合作社,当时合作社只有15头牛,每户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经过近10年的发展,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50户,各类肉牛存栏量3600余头,户年均收入已经近7万元。马万武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闻名区内外的“石羊模式”。
  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1989年,马万武退伍回到家乡头营镇石羊村。当时,石羊村大部分群众都从事肉牛养殖,但养殖规模小、效益低,日子过得甚是艰难。马万武心想,自己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应该带头闯,想办法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在充分考虑村里的实际情况后,马万武将肉牛养殖确定为主攻方向。要引领大伙发展养殖业,自己首先得成为行家里手。1993—1995年,马万武在宁夏自治区职业技术学校参加畜牧专业培训,系统学习了科学饲养技术、饲草料调制技术。完成学业后,他还多次前往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实地考察规模化养殖和市场销售情况。
  做足了“功课”后,马万武开始养牛、贩牛。在精心管理之下,马万武养的牛头头毛色鲜亮、膘肥体壮,出栏快、收益好。马万武注重捕捉各地市场信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年时间,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致富能人。
  养牛养出了名堂,马万武便着手带动乡亲们一起“发牛财”。2008年,在原州区农牧局的帮助下,马万武注册成立了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在原州区尚属首例。合作社如何运营,当地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马万武只好边干边摸索,采取“合作社+基地+养殖农户”的形式,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与变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合作互助发展、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好路子,形成了特色鲜明、示范效应凸显的“石羊模式”。
  田间学校练“精兵”
  缺资金、无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借着金融扶贫政策机遇,通过三户联保、合作社担保的方式,马万武为社员协调贷款3500万元,成功破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我认为技术甚至比资金更重要!”2015年初,马万武找到原州区农业技术推广学校负责人,希望开办一所田间学校,以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他的想法得到了该校的大力支持,当年10月,“石羊农民田间学校”挂牌成立。
  田间学校首期培训班,马万武挑选村里20户养殖大户作为学员。肉牛养殖技术、饲草调制技术、圈棚改建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理论,课程排得满满当当。除了邀请农牧专家授课外,马万武也登上讲台,讲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自己积累的养殖经验。培训班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按照培训方案,马万武还指导学员制订了家庭养殖发展规划,并时不时地上门督促落实。2017年,这20户群众的养殖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
  田间学校每年举办4期培训班,每期学员50名。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650人次,培训出了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养牛队伍。马万武还对其中20名优秀学员委以“重任”:让每人承包5户一般养殖户,不定期上门开展驱虫、开胃、繁育、育肥服务,并手把手教技术。
  洋牛落户石羊村
  作为全村养牛产业的掌舵者,引进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品种是马万武的分内事。2016年10月,马万武跟随原州区农牧局有关负责人前往澳大利亚考察现代农牧业。当了解到澳大利亚安格斯肉牛生长速度快、肉用品质好、屠宰出肉率高时,马万武兴奋不已。
  2017年6月,在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支持下,4200头安格斯母牛漂洋过海,从澳大利亚运到原州区。“这洋牛头头身价不菲,能不能适应咱这儿的环境,该怎么侍弄它们?”牛牵回去了,养殖?心里却有些犯怵。对此,马万武早有打算。洋牛落户,他立即与原州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安格斯基础母牛养殖与管理技术培训班,从各村遴选70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
  此次培训,为洋牛“融入”本地生活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所有安格斯母牛均已生产,牛犊成活率达98%。
  如今,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50户社员户均牛存栏15头左右,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马万武也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称号。

 

 四川泸州:养羊致富有诀窍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方水村的林传财,养殖黑山羊已有5个年头。他曾遭遇低谷期,每公斤活羊只卖8~10元的困境,50斤重的黑山羊活体最多卖400~500元。而现在,林传财却卖出1600余元的高价,他说这归功于三大诀。
  “高床”养羊 环保省钱又省力
  有一种新型养羊模式——高床养羊,就是将羊养在“床”上。林传财介绍,“高床”养殖方式,既生态环保省时省力,还让山羊拉的屎尿都能卖钱。
  在林传财的山羊养殖场里,羊都齐唰唰躺在离地面2米高的木条“床”上。羊睡在木板“床”上,最大好处就是干净,因为木板之间有缝隙,羊饲料中添加了益生菌,山羊粪便直接掉到床下,床下也使用了益生菌自动发酵羊粪,因为羊吃草和睡觉分开,一点也不污染羊床。而且打扫方便,羊舍整洁干净,既保证了羊群不容易生病,也使可以用作肥料的羊粪更容易收集,为养羊户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如果按土方法圈羊,一天喂养、打扫卫生、防疫、刈草和管理牧草等,少说也要4人。而林传财自开始养殖以来,就他和妻子两人,每天能应付自如,且早、中、晚也能按时作息。“如果不是‘高床’养殖,每月多请2人,单工资每月少说也需支付6000元。”林传财高兴地说。
  目前,林传财饲养的黑山羊有500多头,其中种羊就有100多头,采取自繁散养的方式,羊极少生病。林传财算了一笔账:山羊出生到满月断奶可以长到10多斤,一头售价200多元。除去饲养人工、疫苗、精料等成本100多元,实际可以少支出至少100元。一年下来,林传财的400余头山羊就可减支增收4万余元。
  循环利用 羊粪化身“金元宝”
  虽然山羊住上了2米高的木“床”,但从网格中漏下的山羊粪便时间一长必定会出现臭气熏天、污水四溢的场景,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一定会飘散于羊场内外。
  然而,林传财的羊场里居然一点臭味都闻不到。这是因为:羊床下用锯末、谷糠堆了一层40厘米厚的黄色垫料帮了大忙,里面接种了微生物发酵菌种,山羊的粪便有多少“吃”多少。而3年后,这层厚厚的黄色垫料还将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林传财目前已经与昆明一家生物公司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签下了全部回收协议。
  经发酵的垫料3年后,将变成优质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林传财从中可获利初步估算在6万元左右,真正让以前无人问津的羊粪一下变成了“金元宝”。
  原味直销 每头多卖1000元
  “天气转凉后,羊肉市场又开始火了起来。自2017年我的黑山羊开始出售后,我就没有选择卖活羊给羊贩,而是自己宰杀后加工成原味羊肉汤锅,羊肉和肉汤分别进行真空包装后,市民买回家只需加热就可直接食用。” 林传财高兴地说。
  随着城里羊肉汤锅市场走暖,林传财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接受原味羊肉汤锅的预订,以满足部分市民自己在家中吃上正宗原味羊肉汤锅的需求。
  要想在低谷时期让养殖的生态黑山羊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得想法子。
  2016年10月,林传财养殖的25头肉羊到了出售期,面对市场活体山羊行情却只能卖8~10元/斤,而城里的羊肉汤锅店所卖的羊肉价格依然是70~80元/斤时,他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城里的羊肉汤锅这么火,自己为啥不将养殖的生态黑山羊也熬制成汤锅出售呢?
  于是,林传财到泸州一家知名的羊肉汤锅店学习熬制技艺。学成归来后,林传财就开始熬制羊肉汤锅并通过网络销售。
  林传财介绍,1头50斤重的山羊,屠宰后只有25斤,加上肚内5斤羊杂仅有30斤,熬制过程中还要蒸发30%的水,实际1头50斤重的活山羊可卖的羊肉羊杂只有20来斤。由于林传财的黑山羊生态饲养品质优,加之熬制的汤锅不加任何添加剂,一经推出,尽管价位在80元/斤(配送2斤原汤),还是很快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这样,每头山羊便多卖了1000元

 

河北临城:秸秆富裕了农民生活

  说到以往如何处理秸秆,河北临城县牙鸽营乡北高村农民刘素国皱了皱眉:“那时每到夏熟秋收,大量秸秆没处放,只能一烧了之,村里都是焦糊味。”但现在这些秸秆在河北和河南有了新的归属。
  网格化管理,不黑一块田、实现零火点
  在河北内丘县环保局“天眼工程”管控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每个村庄的田间地头。全县安装了热成像和高清摄像头,实现不间断巡航。
  “通过有效监控,可以倒逼各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说。
  河南淮阳县实行县处级干部包乡(镇、场)、县直单位包各自的定点扶贫村,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和十户联保的网格化管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秸秆禁烧工作。乡镇、村都成立了应急防火队。安装“蓝天卫士”高清监控摄像,及早发现火情,及时处置火情。
  “全县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不黑一块田,实现国家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淮阳县县委书记马明超说,“眼下,淮阳县秸秆基本杜绝了露天焚烧,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没有哪家烧秸秆,空气好多了。
  秸秆还田,富了钱袋子、鼓了粮袋子
  秸秆现在去哪了呢?淮阳县豆门乡种植大户李文生指了指麦地:“都还田了,变成了农家肥。通过秸秆还田,每亩小麦可增产1OOkg,高梁可增产150kg。”粉碎的麦秸秆、高梁秸秆经过土地深翻25~30cm,20天左右即可全面化为农家肥。
  豆门乡张庄村村支书张卫民介绍,以往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麦茬过高、影响播种。村里2018年严把机械准入和收割标准关,小型收割机不准进入大田,大型收割机必须配置防火罩、秸秆粉碎或打捆装置,留茬高度不能超过10cm。
  除了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也在淮阳县流行起来。王店乡养牛大户陈光明收购秸秆,用于养牛。“村民每吨秸秆卖300元,相当于种小麦每亩地多收入100~150元,种玉米每亩地多收入200~300元。”如今,陈光明养牛300多头,每年需要收购至少4000多亩地的秸秆,而产生的牛粪让村民免费使用。
  如今秸秆还田不仅省去将秸秆从田里运出的费用,还增加了土地有机质,每亩田可少施40kg化肥。在政府的补贴下,豆门乡张庄村里几位村民购置了还田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按每亩50~60元的价格租给其他农户使用,做到了秸秆即收即还田。
  秸秆再利用,完善收储运、提高利用率
  在河南兰考县,秸秆还用于生物质发电、热力生产供应等。兰考瑞华环保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相鸣说:“公司一年可以收购兰考县及其周边秸秆近6万吨,农林废弃物30多万吨,为当地农民创收8000多万元,生产出来的热电,既可以直接输入国家电网,又可以用作冬季取暖。”
  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秸秆气化站,大量秸秆经过处理,变成可供农户做饭、取暖用的清洁燃气。村民王海群说,一斤秸秆换一立方米燃气,每年能节省燃料开支3000元左右。据介绍,气化站平均每天消耗秸秆1500kg,产气3000m3,能满足全村1456口人做饭用气。
  昔日无处安放的秸秆,如今变成了“香饽饽”。走进河北唐山滦县百信秸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库房,一袋袋生物质燃料码放整齐。
  “这几年生物质燃料成为替代燃煤的好产品。”合作社理事长郭秀云说,每年5月、10月,合作社从农民手中回收花生和玉米秸秆,花生秸秆价格是250~300元每吨,玉米秸秆价格是200~300元每吨。算下来,每亩花生能增收100元,每亩玉米增收30~60元。
  “河北2017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河北省农业厅农业资源环境处处长师校军介绍,各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有效减轻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压力。